工作搭子、學習搭子、運動搭子、吃飯搭子……“搭子”這種新型的社交關系正在悄然流行,有人說搭子選對,事半功倍。在龍鋼公司,就有這樣一群默契十足的“上班搭子”,他們在奮斗中并肩作戰、高效配合。今天,就請跟隨筆者一起聆聽這些“搭子”間的故事,探尋他們工作中的“合拍密碼”。
我的“天車”:空中擺渡的默契之約
“我”是一臺冶金鑄造起重機,大家習慣喚我“天車”。十六年前,我與許濤在煉鋼車間相遇,從此他便成了“我”的“空中擺渡人”。
交接班后,許濤踩著鐵梯爬上操作室,啟動電源、控制操縱桿、調整掛鉤位置、吊起部件、腳下踩著警示鈴……看著他游刃有余地進行每項操作,“我”倍感高興。
十六年來,“夏暑汗浹背,冬寒身浸霜”,這是他和所有天車工的真實寫照。他們晨踩寒露、夕迎彩霞,日復一日、從不懈怠。許濤秉持著干一行愛一行的信念,讓“我”領略到了他穩、準、快的過硬操作水平。“身在空中非為仙,一把座椅度一班。雖然工作單調,但能駕駛這樣的‘豪車’穿梭車間,我深感自豪。”許濤擦拭著操縱桿上的汗漬,我能看到他眼里閃著滿足的光。
我的“轉爐”:爐口飛濺的成長印記
“我”是6#轉爐,與安少聰相識已有兩年。他從爐前工成長為見習搖爐工,“我”見證了他的每一步蛻變。還記得他第一次給“我”加鐵水時的緊張模樣,握著操作桿的手微微發顫,“我”濺出的鋼花嚇得他縮回了手,是師傅在旁提醒:“別怕,轉爐越‘烈’,煉出的鋼越‘硬’。”如今的小安,早已摸清了“我”的脾氣:鐵水配比失衡時“我”會“發脾氣”,氧槍角度精準時“我”能“順順氣”。每次出鋼后,他都會在“我”的旁邊,觀察鋼渣流動的狀態,默默記下“我”的“反饋”。
有次夜班出鋼,“我”的傾動系統突發卡頓,他沉著地按停按鈕,按照師傅教的步驟逐項排查,直到“我”重新平穩轉動,他才發現后背已被汗水濕透。望著“我”通紅的爐口,他眼里閃著倔強的光:“等我能真正獨當一面,一定讓你煉出最優質的鋼。”
我的“卷尺”:精準測量的敬業堅守
“我”是一把卷尺,十五年前,“我”和搭檔王曉龍一起來到天車維修崗位,從此以后,“我們”便形影相隨,他的工裝口袋永遠為“我”留著位置,磨得發亮的尺鉤上沾著的機油,是上次測量天車軌道時留下的“勛章”。
天車維修講究“毫厘不差”——軌道間距差1毫米,小車運行就可能跑偏。無論是校準天車大車的軌距,還是測量小車輪緣的磨損量,他總會掏出“我”反復比對。有次搶修天車聯軸器,他趴在滾燙的橫梁上,用“我”量取兩半聯軸器的同心度,汗水滴在“我”的尺帶上,暈開了墨跡,可記錄下的數據一點沒差。
“你別看卷尺小,卻能定乾坤。”他把“我”卷起來時動作總是很輕,像是怕弄疼“我”。歲月在王曉龍的臉龐上刻下了痕跡,也在“我”身上也留下了斑駁的銹跡,但每當他握起“我”,手腕轉動的弧度依舊帶著十幾年不變的精準,“我們倆”嚴謹的工作態度從未改變。
我的“工具包”:移動寶庫的守護力量
“我”是一個帆布工具包,陪伴鐘沛在天車維修工段辛勤耕耘了七年。“我”的肚子里裝著扳手、塞尺、水平儀,甚至還有幾塊備用的剎車片,每一樣都對應著天車的“零件圖譜”,缺一不可。
搶修天車制動器時,鐘師傅從“我”的“懷抱”中摸出合適的制動瓦,蹲在狹窄的操作平臺上更換,“我”就靜靜地躺在旁邊的鋼梁上,被風吹得輕輕晃動。七年間,“我”陪著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維修、檢修任務,見證了他參與的設備升級改造,立下了汗馬功勞。遇到緊急搶修任務時,他不下班,“我”也不下班!這份約定,我們從未打破。
十里鋼城的“搭子們”,在高溫與汗水里磨礪出默契,在精準與堅守中詮釋責任。他們不僅“搭”出花樣,讓工作效率實現1+1>2的飛躍,更以精誠之心,為公司高質量發展“注能添翼”。(龍鋼公司 鄧燕玲)